人文社科学院积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,组织青年学子走进社区街巷、深入乡野田间、探访文化场馆与革命圣地,鼓励学子们以实际行动投身基层服务、文化传承、乡村振兴与红色精神弘扬,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与使命初心。
艺韵融入社区,文脉走进心间
6月25日,人文社科学院“文心寻脉”实践团在镇江市九华山庄社区开展“沉浸非遗魅力,亲触传统艺术”活动。团队携手居民观赏融合红色基因与非遗技艺的群众文艺演出,多元非遗节目以“传统+时代”创新表达获好评。学生与非遗艺术家交流创作心得,活动实现非遗传承、实践育人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三重融合。7月4日,人文社科学院“大道行思”实践团开展“踏寻千年文脉,激扬青春力量”实践活动。师生走进镇江方志馆、历史街巷、名人故居、漕运遗迹、博物馆等,触摸城市肌理。实践团成员还返乡探访本地场馆,探寻历史交汇印记。活动以立体模式让大家厚植家国情怀,增强文化自信。
青春躬耕乡野,助力乡村振兴
7月20日至27日,人文社科学院“振兴先锋”实践团在成员家乡开展“躬耕乡野・共筑振兴”实践活动。马灿同学参与河南安阳内黄县亳城镇“净美乡村”环境整治,以劳动助力人居环境改善。聂羽洪同学走进特色文化村,参观乡村文化墙感受乡土文化,坚定保护传承地域特色的方向。于采静同学化身助农直播志愿者,深入何首乌种植基地学习传统技艺与药用价值,通过直播传播家乡文化。实践团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,彰显青年责任担当。
实践点亮青春,匠心温暖家园
6月28日至7月29日,人文社科学院“盛夏微光”实践团开展“青春聚力基层,微光点亮邻里”实践活动。张雨婕在江苏徐州社区暑托班带领孩子体验非遗漆扇制作,让传统技艺浸润童年;王欣欣在青海西宁社区参与“传承文明家风”讲座,结合“岳母刺字”等传统智慧解读家教条例,推动文明家风深入人心。8月1日至10日,“矩火微光”实践团开展基层实践。成员们整理项目资料,举办非遗作品展演与制作展览,让传统工艺得以弘扬。学子们扎根基层,以多元实践传承文化,用服务温暖邻里。
淬炼融媒赋能,触摸千年文脉
7月2日至28日,人文社科学院“媒力镇行”实践团在镇江报业传媒集团开展实践。刘晓涵带小记者走进酱油酿造工坊体验古法工序,在中国印刷体验馆参与活字排版、雕版印刷,探秘汉字与印刷文化。向思宇赴多地拍摄大运河风貌,记录基层“微心愿”;王婕用镜头讲红色故事与社区烟火。刘慧敏跟进弱势群体心愿传递,付清岚在读者部掌握新闻采写全流程。成员们在新闻采写、视频制作等岗位锤炼技能,以融媒实践传承文化、传递温度,为讲好镇江故事注入青春动能。
践行红色精神,传承爱国基因
7月26日至8月3日,人文社科学院“星火映井冈”实践团赴井冈山开展“井冈情・中国梦”实践活动。团队通过“井冈山斗争与精神”专题教育、红歌传唱、学编红军草鞋等课程厚植精神根基;重走革命路,在烈士陵园献花宣誓,体验急行军,走进马源村做“红军餐”,探访八角楼、黄洋界等革命圣地。实践中,团队整合素材创作红色剧本,召开素材梳理会、举办剧本试玩会,构建兼具历史真实性与参与感的剧本框架。学子们以实践践行井冈山精神,为红色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力量。
法治守护英烈,青春赓续荣光
8月16日,人文社科学院“薪火映照”实践团走进成都市烈士纪念馆,开展红色主题实践活动。实践团成员通过现场红色宣讲、烈士事迹分享等形式,生动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,同时结合实际对《烈士保护法》进行细致解读与宣传,让参观者在缅怀先烈的同时,深入了解烈士权益保护的法律知识。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红色精神在互动中传递,更增强了大家铭记历史、尊崇先烈的法治意识与责任担当。
此次暑期社会实践,人文社科学院围绕非遗传承、乡村振兴、社区服务、融媒赋能、红色教育及英烈保护法宣讲等主题,开展了丰富多元的活动。系列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热情,有效促进了其综合能力的提升。学院将持续以实践育人为重要抓手,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,用青春和才智为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,让青春在实践中闪耀光芒。
(撰稿:井升平、徐嘉仪 初审:程鹏 二审:丁红 编辑:程鹏)